當兒童學習演奏樂器時,他們得到加強的是一系列的聽覺能力。已有多項研究表明,這種訓練可以使人終生受益,至少對于那些繼續從事音樂的人士來說情況如此。然而,上個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第一次指出,童年時期的音樂課程可能會使大腦發生變化,這種變化即使在課程結束多年以后依然存在。美國西北大學(Northwestern University)的研究人員錄制了大學生的聽覺腦干反應——也就是說,測量他們的腦電波,記錄其對復雜聲音的反應。曾經在童年時期接受過音樂訓練的學生的反應更強烈——在被測試時,他們的大腦能夠從復雜的聲音中更好地甄別出關鍵的要素,比如音調。而且,即使所受音樂訓練在很多年前就已經結束,結果也是如此。事實上,科學家對童年時期的音樂訓練和以語言為基礎的學習——比如閱讀之間的聯系迷惑不解。最近的研究則表明,學習演奏樂器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料不到的好處。我們這里討論的不是“莫扎特效應”,該效應聲稱聆聽古典音樂可以提高人們在測試中的表現。相反,這里研究的是讓人全身心投入和嚴于律己的作用。這種音樂訓練增強了大腦識別聲音的各個組成部分的能力——這些成分包括音調、節拍和音色。“學習閱讀,你需要有良好的工作記憶力(working memory,是指人們在完成認知任務的過程中將信息暫時儲存的系統——譯注),以及消除話語中聲音的歧義、并把聲音和意義聯系起來的能力,” 西北大學聽覺神經科學實驗室(Auditory Neuroscience Laboratory)主任尼娜·克勞斯(Nina Kraus)教授說:“似乎上述能力都在投入地演奏樂器時得到了真正的加強。”事實證明,在紛繁復雜、人聲鼎沸的背景下,對聲音的細微變化所傳達出來的意義的理解能力,不僅對正在學習聽懂說話和看懂文字的兒童至關重要,而且,對于耳朵漸背的老人也很關鍵。今年夏天有一份關于多年演奏樂器不輟的人士的研究報告發表,研究人員發現當音樂家年紀漸長時,他們和不是音樂家的人一樣會出現周圍性聽力(內耳神經功能)損失。但是,老年音樂家仍然具備著相應的中樞聽覺處理功能,這有助于他們在喧囂的環境中聽懂別人的講話。
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San Francisco)的研究人員從一個不同的的角度探討了音景問題(soundscape),他們研究絕對音感或者是完美音感(準確辨別音調的能力)背后的遺傳學原理。領導此項研究的內科和小兒科教授簡·基茨齊爾(Jane Gitschier)博士說,她和同事們正試圖梳理出遺傳學和早期訓練對絕對音感的影響。“我們試圖解答的最首要的問題是,人類基因組中的哪些變量會使一個人更有可能擁有絕對音感。”她說。“隨后我們會提出進一步的假設:通過早期音樂訓練,這些遺傳方面的變量確實能夠使一個人擁有絕對音感。”事實證明,幾乎每個的的確確擁有絕對音感的人都在童年時期接受過音樂訓練(你可以點擊這個鏈接參與測試,成為該研究的志愿者)。亞歷桑德拉·帕博瑞-克拉克(Alexandra Parbery-Clark)是克勞斯實驗室的一名博士候選人,也是今年發表的一份關于聽覺工作記憶和音樂的論文的作者之一。小時候她受過嚴格的音樂訓練,目標是想成為在音樂會上演奏的鋼琴家。她告訴記者,自己之所以想要重新回到研究生院研究大腦,跟她在一所法國學校教音樂天才兒童的經歷有關,當時她觀察到音樂訓練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影響著其它類型的學習。“如果一個孩子在三四歲時就開始上音樂課,他學到的不僅是聽音能力,而且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得到相應的鍛煉——這兩種能力是可以向學習能力轉變的。”她說。現在,帕博瑞-克拉克和她的同事可以看到大腦對聲音識別的過程,而且可以看出來受過音樂訓練的大腦會產生截然不同的——也是更加強烈的——反應。“現在我掌握了更多的確鑿的證據來說明音樂確實能讓人大有不同。”她告訴我:“我實驗室的一個同事可以看一眼電腦,立刻判斷出來,‘哦,你記錄的是個音樂家!’”
這個領域的很多研究人員本身就是音樂家,并對大腦的可塑性和音樂教育對腦電波的作用感興趣,腦電波能夠映射刺激的聲音。“腦電波的反應表明了聲音的聲學因素,我們知道聲音中蘊含了意義。”克勞斯說。
關鍵詞
北京星城音樂舞蹈培訓,北京星城書法美術培訓,北京星城才藝培訓班,北京星城繪畫培訓,北京星城舞蹈培訓,北京星城國畫培訓,北京星城書法培訓,北京星城少兒繪畫,北京星城書法培訓,北京星城美術培訓